您好,会员单位登录后可以阅读本栏目详细信息,点击登录。
您好,申请成为会员后可以阅读此信息,点击申请。
发布日期:2014-09-25 浏览量:55
食糖是排在粮、棉、油之后涉及我国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2011年,我国食糖产业呈现出产量接连下降、需求日益增长、糖价起伏不断、进口再创新高等以下一系列特点。
1.连续3年减产
2010/11榨季,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小幅增长4.9%,但2010年干旱、霜冻以及2011年春旱的不利气候造成我国甘蔗减产,食糖产量从2007/08年最高产量的1484万吨减至1045.4万吨,降幅高达29.6%,连续第3年减产。
2.国内需求不断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费国,年消费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尤其是 2010/11榨季,随着产量的减少,我国食糖产需缺口继续扩大至300万吨左右,食糖消费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3.国内、国际糖价走势基本吻合,起伏不断
自2009年以来,国际、国内食糖价格已连续3年上涨,国内现货价格从2009年近3000元/吨的低点一路上涨至2011年最高7800元/吨的历史高位。2011年1~2月,受国际糖价迅猛上涨的推动,国内糖价出现一轮明显上涨,糖价已处于7000元/吨以上;6~8月,受传统用糖旺季及国际糖价再次大幅冲高的驱动,国内糖价出现第二轮涨势。8月,国内食糖均价为7667元/吨,环比上涨5.7%,比2010年同期上涨43%,是历史上食糖价格最高的月份;9月,国内逐步进入用糖淡季,国际糖价也日趋缓和,加上随后新榨季的开始,国内糖价一路下跌至年底。
相比而言,我国食糖价格走势与全球食糖价格走势基本一致,这说明我国食糖价格上涨符合全球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4.国储糖抛售力度加大
为稳定国内食糖市场,我国于1991年建立储备糖制度。由于2010/2011榨季国内食糖产需缺口较大,糖价上涨迅猛,对CPI影响不容小觑,国家加大了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2010/2011榨季,国家分9次投放国储糖,共187.8万吨,这也是历史上国家抛储次数及抛储量最多的榨季,但从抛售的实际效果看,抛售调节对市场供求失衡只能起到部分缓解作用,对价格的打压作用有限。
5.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
由于我国食糖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是世界食糖进口大国。 2011年,我国共进口食糖291.9万吨、同比增长65.3%,是2001年119.9万吨的2.4倍,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而自2008年起,我国食糖出口量每年不足10万吨,2011年,我国出口食糖5.9万吨,同比下降37.7%,为10年来新低。说明我国食糖自给率大幅降低,进口依存度有较大提升。
6.收益不敌成本,糖企、糖农获益较少
2010/2011榨季,全国食糖工业累计销售平均价格为7102元/吨;实现制糖行业总额172.81亿元,同比增加49.99亿元。然而,对于制糖企业和种植糖料的农民而言,收益的大部分被不断攀升的糖料供应、运输、种植等成本所抵消,致使制糖企业难以轻装上阵、快速扩张,糖农扩种积极性不高。
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 2012年我国食糖供需趋缓将是在连续3年减产后,2011/12榨季,全球和我国食糖生产均将迈入增产周期,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缓解。但随着2012年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我国食糖消费量可能有所上升,国内供给还将需要进口糖和国储糖的补充。
另一方面,随着食糖进口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在国际食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对国际糖价也将有一定影响。2009/10榨季,中国食糖进口占世界食糖进口总量的比重为3%;预计2011/12榨季,中国食糖进口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4.5%,超过主要进口国俄罗斯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