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好,会员单位登录后可以阅读本栏目详细信息,点击登录

温馨提示

您好,申请成为会员后可以阅读此信息,点击申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资讯

中国新主粮为何是马铃薯?

发布日期:2016-03-04    浏览量:49

在马铃薯被引种到中国将近五个世纪后,这种多年生草本作物开始正式被确定为中国人的主粮之一。   农业部日前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提出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至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其实,早在去年年初,中国就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希望马铃薯这种不起眼的作物品种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中国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马铃薯早已是继小麦、稻谷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马铃薯至今已有一万多年历史,16世纪经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后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种植。   在中国粮食产量近年来屡创新高的情况下,中国这一粮食战略颇受全球关注。一些外媒评价,中国将便宜的马铃薯视为解决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的方案。   中国为何要寻找新主粮?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顺利实现“十二连增”,全国粮食年产量再次刷新,达62143.5万吨。   在此背景下,中国最近几年却一直在寻找新的主粮作物,且显得有些急迫,这多少令外界不解。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去年曾解释称,尽管中国粮食总产量持续连增,但压力仍旧极大。   数据显示,在中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的起始年2003年,当年中国粮食产量4.3亿吨,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中国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另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生产粮食4.84亿吨,中国粮食已经连续6年增产,可是,当年中国粮食消费却高达4.97亿吨,中国自产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消费了。   近些年的另外一些数据还说明,中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粮食进口量和粮食需求也在齐增。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中国的玉米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小麦进口达368.9万吨,大米则达到231.6万吨。此前的两年,中国玉米的进口分别只有157万吨和175万吨。   更新的数据是,2014年,中国进口粮食(包括大豆)总量达1.04亿吨。截至2015年10月,当年粮食进口量已达1.03亿。   而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预测,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2020年会达到6.7亿吨,2030年达到7亿吨,粮食需求呈增长态势。   所以,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放在了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显示,解决好“三农”问题以及夯实农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三大任务核心的目的仍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15年年底,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把确保粮食安全列入省长责任制考核范围。根据文件要求,今后各位地方大员必须在保护种粮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等方面尽职尽责。   所以,在上述大背景之下,除了确保既有的粮食成产能力,在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更适合中国保障长远粮食安全的新主粮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为何是马铃薯?   早在2013年,农业部就提出了在中国实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发展战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农业经济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徐振宇分析,此时恰逢国际粮价大幅上扬,国内居民有可能面临“买不起粮食”的难题,马铃薯主粮化有现实意义。   但粮食市场逆转来得也很快,目前情况是国际粮食库存积压巨大,价格暴跌不断,国内国际粮食价格严重倒挂。对此,徐振宇也指出,从长期看,由于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等特点,在国际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时期,可作为后备粮食维系国内粮食供给。   而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在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的平均产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背景下,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受限。   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粮食产量增幅已连续3年下滑。在其余主粮作物增产空间小、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消费者营养不均衡等问题的背景下,马铃薯升级为“主粮”就有其必然性了。   从种植面积来看,马铃薯也有成为主粮的基本条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570千公顷(8355万亩),鲜薯产量9500多万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去年7月于北京延庆召开的世界马铃薯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国马铃薯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约四分之一。   另外,马铃薯这种作物的特性也使其具备成为主粮、保障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条件。   从环境资源角度而言,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对界面新闻分析称,马铃薯薯类作物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要比谷物对环境的需求低,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同时,“薯类的抗逆性比谷物更强,比如耐旱、耐高温、耐低温,对水资源的利用方面,比其他谷物更节水一些。”卢肖平说。   争地之嫌   上述《意见》明确,中国力争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这一目标令外界担心马铃薯是否会与其他传统主粮争夺耕地。   对此,《意见》也明确,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包含“不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抢水争地”。   外界也注意到,2015年,农业部多次提出马铃薯种植面积在未来10年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至1.5亿亩。   显然,最终政策下调了种植面积。   目前,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   “首先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有八千万多亩了,花五年时间增加一千多万亩,是并不费劲的事情。”卢肖平说。   同时,他还进一步解释称,所谓一亿亩种植面积并不等同于一亿亩地。“因为涉及重复耕作的问题,比如一块地一年可以种几季、几茬。有的地春天种其他作物,冬天种马铃薯。”卢肖平说。   《意见》还提到,马铃薯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以及西南石漠化区,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左右。   在国内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格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农业部去年11月2日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稳定在1亿亩。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为扩种马铃薯提供了土地可能。   晚疫病风险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比例为89%,低于95%的红色安全线。中国高层曾警告说,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但大范围种植马铃薯是否也存在着风险呢?在世界历史上,毕竟有因为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而导致大饥荒的案例,这一案例就发生在19世纪的爱尔兰。   根据历史记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将土豆带回本国和葡萄牙种植,这种新大陆的不起眼的作物随后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   但在欧洲各地,除了爱尔兰人,其他欧洲人一开始看不起马铃薯这种普通的作物。爱尔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农业落后。土豆于17世纪初传入爱尔兰。由于气候等因素,到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促进了这个英属国家的人口迅猛增加, 据统计,从1660年到1841年,爱尔兰的人口增加了17倍。   但单一化的种植结构以及过度依赖马铃薯随后也令爱尔兰遭遇了一场苦痛的历史。   由于马铃薯种类等因素,经过长期种植,爱尔兰的马铃薯种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845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袭爱尔兰,使马铃薯变黑,在地底下枯死。由于爱尔兰的马铃薯品种不多,全部都没有抵抗真菌的基因,真菌很快肆虐全国,导致爱尔兰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绝收。   这种被称为“晚疫病”的马铃薯枯死病随即导致了爱尔兰历史上一场最大的饥荒。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只几年工夫,饥荒造成的爱尔兰非正常死亡人口达100多万,另有150万人为逃避饥荒移民海外。   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直接造成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历史结果,一是大量移民最终成为美利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历史;二是刺激了爱尔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其最终与英格兰决裂,走向了独立国家。   “晚疫病现在还是世界上没有完全攻克的马铃薯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就和人类癌症在医学上还没有突破一样。”卢肖平说。   根据公开的报道, 2012年,一场罕见的马铃薯“晚疫病”就在甘肃定西、内蒙古等主产区集中暴发过。数据显示,当年,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1100余万亩,而发生晚疫病的面积高达587万亩,是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   但与19世纪相比,“现在晚疫病可控可预测。” 卢肖平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爱尔兰当年之所以爆发大饥荒,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爱尔兰主粮太单一化。   “中国当然不一样,水稻、小麦、玉米作物很多样。一个作物受害,还有其他主粮作物,不至于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卢肖平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3340.5千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8116.6千公顷,稻谷为30213.2千公顷,小麦为24141.3千公顷,豆类为8851.6千公顷。而马铃薯在内的薯类作物为8840千公顷,在粮食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并不大。   此外,《意见》中2020年马铃薯主食消费占总量比重也由此前的“50%”目标下调至30%。《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的分析称,这是高层对马铃薯主粮化和粮食安全有更理性认识的体现。李国祥称,一方面农业部门对未来的粮食消费量存在一定高估;而另一方面,适当降低目标也考虑到了目前政策落地过程中,技术、居民消费习惯跟不上等实际问题。   种植技术和深加工困境   在中国的马铃薯生产消费已达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中国的马铃薯单产和人均消费量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平均水平为1.9吨,而中国目前马铃薯亩产量还低于1.3吨;同时,中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仅为41.2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且消费结构单一。   2015年,农业部多次提出马铃薯种植面积在未来10年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此次新的政策确定了一个亩产达到1.3吨左右的五年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马铃薯的种植区域都在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研发水平较为落后。卢肖平介绍,中国马铃薯生产地与贫困地区分布高度重合,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549个以马铃薯作为主要作物,这些地区多采用传统粗放的自留薯种种植方式,因病毒积累传播使得品质呈退化趋势,影响了潜在产能的发挥。   “从耕作方面,要提高优良品种的使用率,优良品种和优质品种是两个概念。控制好生产中的病虫害,特别是晚疫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卢肖平说。   另外,从产业化角度,马铃薯在中国种植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大多是鲜食菜用。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在去年年初的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马铃薯迄今未能自然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主粮,有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因素,也因为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   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对适合加工的马铃薯专用品种选育不够,相应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艺和设备研发不够,产业化开发滞后。   卢肖平说:“世界有2/3的人口将马铃薯作为主粮,西方食用马铃薯主要以炸薯条、烤土豆、土豆泥方式,马铃薯主食化到中国要因地制宜,比如面、馒头,用加工技术的改进来适应百姓的传统食用方式。”   从去年开始,中国开始提升食物链上这个不起眼的物种。   2015年6月,马铃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马铃薯馒头在北京上市,在京津冀地区,销售马铃薯馒头的超市达600家超市。   2015年8月,中国农业部就已在北京、河北、内蒙古在内的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而根据农业部的信息,中国的农产品研发机构已经开始于企业展开合作,推进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的技术研发。   目前,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现已成功开发,马铃薯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的马铃薯全粉占比分别提升至70%、45%、55%。   但目前,除了饮食习惯等因素,成本是制约马铃薯成为中国人新主粮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五斤马铃薯才能出一斤粉,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技术问题解决以后,接下来就要解决经济问题了。”卢肖平说。
返回列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41号嘉泰国际大厦927-929室

电话:010-85966807

传真:010-85983697

E-mail:dfxhbgs@siacn.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4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282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583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

Copyright © 2024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282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583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