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好,会员单位登录后可以阅读本栏目详细信息,点击登录

温馨提示

您好,申请成为会员后可以阅读此信息,点击申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愿景规划

愿景规划

  首页  /  关于协会  /  愿景规划  /  发展规划

中国淀粉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淀粉的用途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淀粉及综合利用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发酵、医药、造纸、日化、冶金及石油等工业中,食品工业及饲料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并有向更多行业发展的趋势。

淀粉加工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方面,就玉米而言,玉米湿法加工后淀粉占70%,饲料和油占30%,而且淀粉中还有一部分生产氨基酸类产品基本上为饲料提供了优质的蛋白源,玉米初加工干物提取率达98%以上,科学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发展淀粉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增产、拉动内需、带动农民增收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在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及生产补贴等多项利好因素刺激下,淀粉及深加工行业整体水平都有所提升。

未来随着我国食品消费升级,医药、发酵、纺织、造纸、冶金、石油等产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给淀粉及其加工副产物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为整个淀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十三五”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淀粉行业保持了平稳发展趋势,行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提高;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不断调整优化;节能降耗减排取得一定成效;生产技术、产品品质和安全状况不断改善。

(一)发展现状

1、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年报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各类淀粉总产量由2,159.3万吨增加到3,389.0万吨,增长了56.9%,其中,玉米淀粉由2,051.3万吨增加到3,232.6万吨,增长了57.8%;马铃薯淀粉由41.8万吨增加到66.1万吨,增长了58.1%;甘薯淀粉由18.6万吨增加到25.1万吨,增长了35.6%;小麦淀粉由10.2万吨增加到39.1万吨,增加了2.8倍;只有木薯淀粉出现下降,由37.5万吨下降到26.0万吨,减少了30.6%。

“十三五”期间淀粉深加工产品总产量由1,112.1万吨增加到1,874.2万吨,增长了68.5%,其中,液体淀粉糖产量由621.3万吨增加到1,025.4万吨,增长了65.0%;固体淀粉糖产量由356.2万吨增加到536.2万吨,增长了50.5%;变性淀粉产量由135.2万吨小幅增加到175.1万吨,增长了29.5%;糖醇产量由87.7万吨增加到137.5万吨,增长了56.7%。

 

表1,“十三五”期间淀粉产量表

单位:万吨

品种

“十三五”规划指标(202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玉米淀粉

2,500.0

2,258.6

2,595.1

2,814.9

3,097.4

3,232.6

木薯淀粉

75.0

36.5

32.9

26.3

20.3

26.0

马铃薯淀粉

80.0

33.8

53.7

59.2

45.5

66.1

甘薯淀粉

30.0

20.0

26.3

25.6

22.8

25.2

小麦其他淀粉

5.6

7.5

12.1

83.3

30.6

39.1

总淀粉

2,690.6

2,356.4

2,720.1

3,009.3

3,216.6

3,389.0

 

表2,“十三五”期间淀粉深加工产品产量表(万吨)

单位:万吨

品种

“十三五”规划指标(202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变性淀粉

180.0

148.1

170.6

165.9

175.8

175.1

结晶葡萄糖

350.0

433.4

382.5

406.7

450.7

536.2

液体淀粉糖

1,300.0

685.6

898.5

947.9

984.8

1,025.4

其中:果葡糖浆

500.0

249.82

394.74

450.22

489.6

466.3

糖醇

141.7

93.7

102.1

112.2

126.0

137.4

其中:山梨醇


64.67

70.23

89.04

101.1

113.8

总计

2,471.7

1,264.2

1,450.8

1,632.7

1,737.3

1,874.2


2、淀粉特别是玉米淀粉及其制品供求大幅增加

自2016年起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使得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大幅度降低了玉米淀粉生产成本;为消化过量的玉米库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使得玉米深加工产能和玉米淀粉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马铃薯淀粉,随着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马铃薯淀粉企业关停,同时新的马铃薯淀粉企业上马,总体来看产能和产量仍在持续增加,但目前产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由于木薯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使得国内原料供应不断减少,近年国内木薯淀粉产量持续下降;由于原料成本较高,甘薯淀粉消费增长动力偏弱;随着新环保法实施的逐步深入,甘薯深加工成为国家重点整治产业。

消费方面,玉米淀粉是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可进一步加工生产淀粉糖、变性淀粉、味精、有机酸及化工醇等产品。国内含糖食品尤其是碳酸饮料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拉动淀粉糖的消费增长,而淀粉糖是玉米淀粉最主要的消费去向,约占玉米淀粉消费总量的60%左右,其后依次是造纸约占13%,食品加工约占8%,啤酒、变性淀粉、化工各占5%左右,医药占4%。随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包装用纸需求快速增加,近年造纸行业对玉米淀粉需求明显增长,近年年均消费增量都超过100万t,“十三五”末期达到300万吨左右。

3、淀粉深加工产品品种多元化、系列化,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淀粉加工产品品种继续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例如:淀粉糖品种有10多个,其中F-55果葡糖浆、麦芽糖浆、高纯葡萄糖浆这三个品种占淀粉糖总产量的50%以上;变性淀粉产品品种已接近30多个,其中氧化淀粉、阳离子淀粉、复合变性淀粉、磷酸酯淀粉、醋酸酯淀粉这五个品种产量占总产量的70%左右。我国糖醇产品规模和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木糖醇、山梨醇产量为世界第一,合成法甘露醇产量也位于世界前列,众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糖醇生产大国。

企业针对客户差异化市场需求开拓市场应用领域,开发行业中高端客户,细化客户需求产品线,为客户提供新品种和系统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均衡发展。在专用淀粉方面,陆续开发了低水分淀粉、低菌淀粉、面粉专用、饲料专用、造纸专用(表面施胶与粘合剂)、挤压专用淀粉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特种淀粉,以充分满足下游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品质、工艺、成本等多方面需求(中粮生化);采用蜡质玉米生产出质量稳定、加工特性优异的高支链天然特种淀粉,并深入研究其在面制品、烘焙制品、速冻食品中的应用(中粮生化);在淀粉糖配料方面,研究开发包括面包专用糖浆、月饼专用糖浆、植脂末专用糖浆等专用淀粉糖配料(中粮生化)。

4、东北及华北是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主产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淀粉生产集中于原料产区。我国玉米淀粉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宁夏和河南等玉米种植区,这六个省份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山东省是玉米淀粉生产大省,但“十三五”期间国家给予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刺激,山东省所占份额被东三省挤占,但仍占全国总产量的45%以上。其他类淀粉的生产也主要集中于原料产区,木薯淀粉生产主要集中于广西,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80%;马铃薯淀粉集中于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和甘肃,其产量约占总产量75%以上;山东和河南是甘薯淀粉的主产区,其产量约占总产量90%以上。

淀粉深加工产品生产主要集中于淀粉产区及深加工产品消费区。山东、广东、河北、吉林、上海、河南等省份,这六个省份淀粉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山东省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比最大,占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0%,其淀粉糖、变性淀粉、糖醇产量均处于全国第一位;由于液体淀粉糖的销售半径有限,正朝着越来越靠近市场的方向布局,广东作为重要消费区,其液体淀粉糖产量也处于全国第二位。

5、淀粉及深加工行业的产业化水平和集中度不断提高

在淀粉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企业集团,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了相关企业(集团)的竞争力;我国淀粉糖行业也在向大集团方向发展,而且直接使用玉米淀粉生产淀粉糖,缩短生产链。

玉米淀粉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超过10家,占全国玉米淀粉产量的50%以上,而“十二五”末只有5家;变性淀粉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集团)数量5家,约占全国产量的50%左右;固体淀粉糖产量10万t以上企业数量超过10家,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年糖醇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集团)有10家,其产量占总产量的90%以上。液体淀粉糖生产企业相对比较分散,产量10万t以上的企业30家左右,而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企业(集团)有5家,约占全国产量的40%左右。

6、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发新产品

针对聚乳酸行业存在的成本高、耐热性差等技术瓶颈问题,经过多年研发攻关,开发了聚乳酸聚合用高效复合稳定剂、连续聚合新装置及脱挥新工艺,“十三五”期间,3万t/年聚乳酸聚合项目全面投产;实现了高品质聚乳酸切片的产业化生产,并基于差别化、功能化聚乳酸改性技术制备生产出如膜袋、油瓶、餐具、咖啡胶囊、酸奶杯、雪糕托盒等产品,部分产品聚乳酸含量达到99%,耐热性高达130℃,耐低温-20℃,扩宽了聚乳酸应用于高低温及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粮生化)。

在生物新材料方面,行业内企业推动乳酸、聚乳酸、异山梨醇和生物尼龙等新材料产品的生产,并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生物尼龙56盐产品(山东巨能金玉米)、异山梨醇(山东天力药业)。

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在废水处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工艺如利用MVR多效蒸法汁水零排放,MBR加纳滤反渗透膜组合工艺的达标排放技术。

7、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行业内企业一直非常重视品牌建设,把创品牌融入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在产品营销上,从卖产品,转变到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打造优质品牌。

马铃薯淀粉行业,如华欧、北大荒、威思顿、蓝天的福景堂、云淀等龙头企业名优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有率较高。

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了知识产权贯标体系审核,经专家评审、技术机构测算、品牌评价发布工作委员会审定,公司品牌强度为884.7,品牌价值为7.44亿元。福洋生物通过做优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品牌;通过申请国家专利和国际商标,保护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建设包括生产、技术、品控、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大服务体系,强化“产品应用服务、延伸服务和增值服务”来提升品牌含金量,多方面打造国际和国内两个品牌。

8、淀粉及深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加强环保、工艺、设备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推进行业绿色制造发展标准化工作,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于2018年7月成立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围绕绿色制造的发展和绿色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广泛深入沟通和交流。2018年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编制并发布了《马铃薯淀粉工业有机肥水农田利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等,2019年编制并发布《淀粉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马铃薯淀粉汁水蛋白提取操作技术规范》、《饲料原料马铃薯蛋白粉》等团体标准,规范了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为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二)主要问题

1、投资新建项目集中投产,产能过剩日益突出

随着玉米临储政策退出、价格市场化、政府补贴及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吸引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淀粉及深加工产业产能扩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9年玉米淀粉新增包括计划新增产能达850万t,淀粉糖类新增产能677万t,分别占现有产量的30%和50%,而下游新领域需求和新产品开发不足,增长幅度有限。产业供给高速增长与稳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来自上游原料竞争引起的高价采购和下游产品同质化竞争引起的低价销售,导致企业加工利润下降。

2、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自2011年至“十三五”末,规模化的玉米淀粉生产企业有约100家左右,目前正常生产的企业(集团)分别为50家;马铃薯淀粉及甘薯淀粉行业现象尤其严重,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分别有240家和60家左右,目前分别只有约100家和15家左右的企业正常生产;变性淀粉加工、液体糖生产、糖醇生产企业分别由95家、77家和40家左右,目前正常生产的企业分别只有约50家、47家和11家左右。各地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企业无序扩建新建,致使有些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行业资源浪费严重。

3、产品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淀粉及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未改变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淀粉产品中,玉米淀粉深加工比例在70%左右,但我国变性淀粉品种开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和下游多领域应用开发仍有不足,限制对国产变性淀粉的消费;目前糖醇产品的国内应用仍然是以功能性为主的小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需求的增长,我国糖醇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玉米淀粉及深加工产业也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情况。

其他薯类淀粉仍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短、技术滞后。以甘薯淀粉行业为例,目前甘薯产业主要加工产品为淀粉、粉丝粉条、甘薯全粉、薯泥薯块以及甘薯干等,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没有形成多维度产业链,产品价值链低,同时加工产生的废液及薯渣中含有蛋白、膳食纤维、果胶、多酚、糖、β-淀粉酶等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成分。然而,废液往往被随意排放,废渣一般被作为饲料廉价出售或肆意丢弃,副产物利用低,产品附加值难以体现,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总之,小品种淀粉存在研发和科技投入不足,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加工工艺落后、能耗大、产品提取率低、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4、国内淀粉生产的大型化、智能化设备有待提升

虽然淀粉加工方面的国产设备使用效果良好,但随着国内玉米淀粉加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应设备逐渐无法匹配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只能通过设备的累加来达成产能的扩大,所以目前亟需大型化、智能化设备提升淀粉行业的整体加工能力。

5、生产及产品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少数企业有QS认证,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HACCP(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种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认,以上4种证书俱全的甚微。

“十三五”期间尽管协会积极完善各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我国淀粉加工行业标准与规范仍然不够健全,导致现有产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以甘薯淀粉加工行业为例,目前尚无甘薯淀粉加工技术规范、甘薯粉丝粉条等涉及产品加工环节和产品质量的行业或国家标准,因此缺乏对此类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有效监控,进而导致生产环境和销售市场相对混乱。

6、薯类淀粉企业规模小,产业集约化水平低,环境管理薄弱

我国薯类淀粉企业主要分布在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种植区,空间分布散乱,以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约化水平低,企业基本没有进行清洁化改造。2018年,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出台《马铃薯淀粉工业有机肥水农田利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但各地政府对马铃薯淀粉有机肥水还田土地配置的管理各有差异,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和审批等管理部门独立运行,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对汁水还田企业缺少有效监管,企业在实际执行时也未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从汁水还田到渗坑污染只差一步之遥。

7、行业发展面临市场及政策方面的双重风险

自国家调整临储政策、并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后,玉米淀粉及深加工产能不断增加,但随国内玉米价格的不断上升,国内玉米淀粉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和加工效益下降;另外,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压力巨大,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另外,在政策方面面临如下风险:

一是农产品收购的税务问题加重企业负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仅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才可免税,否则不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同时对销售者要求一户一证、一车一票,并有数量限制,否则要征收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业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加工原料,但我国特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农民用于交售的农产品数量有限,且农民自己往工厂交售农产品有诸多不便;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每天加工量达数千吨至数万吨的农产品,单纯依靠小农经济的零散交售农产品,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物流的需求。

这些政策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加重企业的负担,造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的不公平。

二是玉米淀粉未列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无法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

玉米淀粉加工是将玉米浸泡后,经过破碎、分离、洗涤、脱水、烘干制成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玉米纤维等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是简单的物理加工过程,与其他粮食加工产品有相似之处,属于初级农产品加工范畴。在财税〔2011〕26号《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中,本应将全部淀粉产品列入农产品初加工之中,因当时玉米加工正处于宏观调控之中,除玉米淀粉外,薯类淀粉均被列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如今,在国家放开玉米加工行业限制,大力支持玉米加工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将玉米淀粉产品列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与其他产品一样享受同等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化解产能过剩,提质增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倡导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形势

1、促进淀粉及深加工产业发展是满足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如食品配料、营养剂、甜味剂、功能性配料等,仍属于食品链条。通过淀粉及深加工行业强大的“兼容”特性来提高粮食供需的弹性,通过建立长期、稳定、可控的加工转化调节渠道,形成粮食生产和消费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2、国内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供求格局将从严重过剩转变为紧平衡

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2007年的1.55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2.65亿吨,增加了70.70%。随临储政策的退出,我国玉米生产持续增长的局面结束,近几年玉米产量维持在2.60亿吨左右。国家在稳定国内玉米生产的同时,可以适度扩大大豆、青贮玉米、其他杂粮杂豆的种植。

饲用消费是玉米需求的最主要方向,约占我国玉米总消费量的65-70%左右。一方面我国畜禽养殖已经处于较高的生产水平,未来增长潜力有限;另一方面,玉米的饲料消费替代产品较多,包括小麦、稻米、大麦、高粱等在内都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由于玉米深加工产能过速膨胀,玉米深加工产能达到1.1亿吨的历史新高,导致玉米临储库存快速下降。我国玉米市场多年来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逆转,由严重的供过于求转为供求紧平衡状态,供给严重过剩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3、玉米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但下游高端产品和多领域应用开发仍有不足

由于新增产能不断增加,玉米淀粉加工产能过剩和原料供应紧张问题将逐渐凸显,行业运行面临原料价格上涨和产品竞争加剧的双重风险,企业亏损,行业兼并、重组、整合将拉开序幕。由于原料成本不断提高、产能过剩、深加工产品消费市场低迷,生产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自2016年之后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50%以下,接近收储改革之前的水平。从企业规模来看,将淘汰一批中小规模企业(如30万t/年以下),而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单厂规模超过300万t的企业数量将增加,超1000万t级现代化企业集团将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我国淀粉深加工产品品种开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和下游多领域应用开发仍有不足,限制了玉米淀粉及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淀粉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企业产品逐渐向类型更为丰富、附加值更高的精深加工类产品发展。

另外,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形成,制约着淀粉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薯类产品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4、淀粉产业发展承担着农民增收、贫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

玉米淀粉生产及深加工产业集中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山东、河北、宁夏等省区;木薯淀粉加工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铃薯淀粉生产集中于内蒙古、宁夏及黑龙江、甘肃省等省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黑龙江、吉林,以及河北等省(区)的淀粉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玉米、马铃薯、木薯等原料提供了重要的消化渠道,有利于增加种植者的收益;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就业和增加税收。

5、淀粉及深加工产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与国际水平相比,淀粉加工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环保治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环保治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推动淀粉加工业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尤为迫切。全行业通过环保治理整顿企业生产秩序、促进企业提升生产工艺、改善企业生产环境,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6、薯类淀粉出台相应的行业准入规范,优化行业结构及布局

与欧洲企业相比,中国薯类淀粉集约化程度低,出台相应的行业准入、环境准入规范条件,促进行业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引导同类别企业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废水集中处理排放,集中处理,解决单一薯类淀粉企业废水处理成本高,难持续的问题。

(三)基本原则

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业在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淀粉行业发展适应新形势,在“十四五”期间以做强、做大为目标,以创新和节能减排为手段,实现行业良性循环发展和持续平稳增长。

1、加大科技创新: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加大行业科技投入,不仅仅在技术设备方面,还应重视科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加快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淘汰高能耗和高排放,以低能耗和低排放为目标,将淀粉行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行业。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完善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争产出投入比最大化。

4、充分发挥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行业协会行政化的倾向,给行业协会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在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上的作用。

(四)发展目标

依据我国淀粉及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根据未来发展形势,以功能性食品原料、生物化工材料为重点,突出淀粉的精深加工转化,大力引进国际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的资本和技术,快速获得和应用工业生物技术,通过技术跨跃,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业、轻纺、汽车、医药、食品等相关产业发展;全方位开发利用玉米、马铃薯、木薯及甘薯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既要发展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高科技产品,也要发展直接面向市场消费的大众化产品。

根据国内外淀粉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培育大型淀粉生产及深加工企业集团,按照功能性原料及生物化工材料的发展方向,强化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增强与化工、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关联,形成淀粉加工产业集群,在原料主产区建设数个淀粉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园区。

1、产量指标

“十四五”期间,预计淀粉总产量由2020年的3,389.0万吨增加到3,800.0万吨,增长12%,其中玉米淀粉由3,232.6万吨增加到3,560.0万吨,增长10.0%;马铃薯淀粉由66.1万吨增加到90.0万吨,增长36%;木薯淀粉由26.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增长15%;甘薯淀粉由25.2万吨增加到35.0万吨,增长39%;其他淀粉由39.1万吨增加到90.0万吨,增长130%。另外,“十四五”期间,预计淀粉深加工产品中的淀粉糖产量将由2020年的1,561.6万吨增加到1,700.0万吨,增长9%;糖醇产量将由137.4万吨增加到190.0万吨,增长38%;变性淀粉将由175.1万吨增加到196.0万吨,增长12%。


表3,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产量指标

品种

2020年产量(万吨)

2025年产量(万吨)

总淀粉

3,389.0

 3,805.0

其中:玉米淀粉

3,232.6

 3,560.0

马铃薯淀粉

66.1

      90.0

木薯淀粉

26.0

      30.0

甘薯淀粉

25.2

      35.0

其他淀粉

39.1

      90.0

淀粉糖

1,561.6

 1,700.0

其中:结晶葡萄糖

536.2

     582.0

液体淀粉糖

1,025.3

 1,118.0

其中:果葡糖浆

466.3

     510.0

糖醇

137.4

     190.0

变性淀粉

175.1

     196.0

2、区域布局及发展目标

2.1淀粉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

淀粉产业继续向原料产区积聚,其中玉米淀粉产业集中于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马铃薯淀粉产业集中于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甘肃;甘薯淀粉产业集中于山东和河南;木薯产业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表4,淀粉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

单位:万吨


玉米淀粉

马铃薯淀粉

木薯淀粉

甘薯淀粉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全国

3,232.6

3,560.0

66.1

90.0

26.0

30.0

25.2

35.0

山东

1,561.2

1,720.0





16.1

18.0

吉林

203.7

228.0

0.9

1.2





河北

428.4

470.0

6.2

8.4



2.0

5.0

黑龙江

312.1

340.0

5.9

8.0





宁夏

228.0

250.0

14.5

19.7





河南

99.8

110.0





2.0

7.0

陕西

105.2

116.0

3.7

5.0





辽宁

89.1

98.0







广东

49.6

56.0







安徽

49.1

55.0







江苏

27.1

30.0





1.6

3.5

四川








1.5

内蒙

41.0

45.0

15.4

21.0





山西

35.0

38.0

0.6

0.8





甘肃

3.2

4.0

12.8

17.4





新疆



2.7

3.7





广西





26.0

30.0



2.2淀粉深加工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

淀粉深加工产业向淀粉原料产区以及下游消费产区集中,其中液体淀粉糖产业山东、吉林、河北等淀粉产区以及广东、上海等下游消费产区;固体淀粉糖产业集中于山东、吉林、河北等玉米淀粉主产区;变性淀粉产业集中于山东、广西等淀粉原料产区,以及浙江、江西、广东等下游消费区;糖醇产业集中于山东、河北等淀粉原料产区以及广东、江苏、浙江等消费区。


表5,淀粉深加工产品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

单位:万吨


液体淀粉糖

固体淀粉糖

变性淀粉

糖醇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全国

1,025.4

1,118.0

536.2

582.0

175.1

196.0

137.4

190.0

山东

343.7

375.0

309.3

338.0

67.1

75.0

83.3

100.0

广东

223

240.0

3.1

3.5

16.5

20.0

16.8

20.0

吉林

70.8

75.0

20.9

23.0

5.7

6.8



上海

20.2

22.0



4.3

4.4



河北

80.6

88.0

110.5

120.0



8.6

50.0

河南

65

70.0

26.8

30.0

4.6

6.6



湖北

14.7

16.0







辽宁

46

50.0

6.4

7.0





四川

13.1

14.0







陕西

39.9

43.0







浙江

21

22.0



26.8

28.8

7.5


天津

75

80.0



2.3

2.5



江苏

15.6

17.0

4.5

5.0

8.9

12.3

21.2

20.0

湖南

2

2.5







广西





26.9

31.0



江西





8.6

8.6



3、消耗指标

表6,淀粉生产及深加工的相关消耗指标

品种

原料(t/t)

水(t/t)

电(kWh/t)

汽(t/t)

玉米淀粉

1.4

2.0

150.0

1.2

马铃薯淀粉

6.0-8.0

6.0-8.0

160.0-200.0

0.10-0.13

木薯淀粉

3.8

8.0

130.0

0.1(煤)

甘薯淀粉

5.0-6.5

10.0-17.0

200.0-250.0

0.8-1.2

结晶葡萄糖a

1.0

1.0

120.0

0.95

果葡糖浆a(浓度70%)

0.714

2.0

40.0

0.4

糖醇

山梨醇a

甘露醇b

麦芽糖醇c

异麦芽酮糖醇d

海藻糖c

低聚果糖d

 

0.7

1.5

2.1

1.4

2.8

2.0

 

8.0

10.0

5.0

5.0

5.0

5.0

 

330.0

500.0

800.0

500.0

800.0

300.0

 

2.0

5.0

3.0

3.0

3.0

3.0

注:a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和山梨醇的原料为淀粉;b甘露醇的原料为葡萄糖;c麦芽糖醇和海藻糖的原料为麦芽糖;d异麦芽酮糖醇和低聚果糖的原料为蔗糖。

4、污染物排放指标

“十四五”期间出台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清洁生产技术清单,实施重点企业的清洁化改造,基本实现淀粉工业全面达标排放。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

(一)加快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

(1)鼓励企业不断向种植和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双向延伸,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打造多样化产业链,注重对废渣废液的多层次再回收利用,丰富现有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

(2)大力配合国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战略”,为淀粉及其加工副产物开拓新的应用途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淀粉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消费比例。给予马铃薯、甘薯享受其他三大主粮同等的农业直补政策、最低保护价政策及工业品的收储政策;要进一步加强贸易救济措施对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3)构建种植主体与深加工企业更为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鼓励加工企业与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种植主体开展订单农业等贸易模式,有利于企业保证优质原料供给,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4)积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品牌示范生产群。利用地区优势实行产业兼并重组、整合聚集,针对性的发展各层次企业,骨干企业做强做深入,中型企业做大做全面,小型企业做精做细致。在各优势区域形成多个淀粉产业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多个淀粉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园区。

(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1)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投入力度。淀粉加工生产企业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完善淀粉加工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新产品,特别是要开发适合各种淀粉加工的专用设备,提高淀粉加工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通过请专家至工厂或送技术人员至学校等方式,使技术人员不断“充电”,提高其掌握新技术、运用新知识、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手段开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完善生产流程,转变固有研发思维,以市场为导向,研发符合现代生活的健康产品。

(2)技术和市场已经成熟的淀粉加工产品应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即成熟的淀粉加工产品集中由少量大企业生产,便于建设大规模的淀粉加工产品生产线。大规模的淀粉加工产品生产线,不但产品质量易于稳定,生产成本易于控制,还有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市场恶性竞争。与此同时,规模化生产以后,在一个企业内便于废水集中处理,有利于环境治理。

(3)提高安全意识,规范企业标准化生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树立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双重意识,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质量,不得以次充好,不得虚假行销,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以先进科技为导向,实施全方位创新,通过规范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节能减排,走可持续良性发展道路

一方面,加强节能减排意识,提高企业生态新技术能力,降低能耗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新型生态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利用余热余汽、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成熟技术进行改造,最终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行业建设,促进行业稳步发展

在政府机构精简之后,许多行业领域等待着行业协会逐步施展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独立行使协会功能。

(1)依靠行业协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企业深度交流和学习,增加行业技术交流会,加强各区域和专业委员会的联系;统筹把握生产计划和方向,避免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下,协会应积极制定和调整标准化生产规范;设立专题深入研究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研究行业发展规划及行业政策,为行业调整和优化,为企业发展及布局提供战略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决策建议。

(3)协会还应着眼整个行业,企业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和促进并购重组,培育地方龙头企业,积极分享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点带线,线带面,网状区域发展优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4)行业协会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与国外的行业协会实施对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或为企业维权,创造有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5)行业协会要重视队伍建设,善于发掘和积极吸纳人才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发挥人才优势,为本行业服务。

(6)积极开展淀粉行业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每年就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与装备问题提出重点攻关课题,并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四、政策建议

(一)强化对玉米深加工产能的差异化调控

对新进入者侧重于“进入限制”,对现有企业侧重于“产能优化”。

通过生产规模、空间布局、环保标准等相关要求,对于新进入者,应当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严格审批;对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土地征用、资金筹措等生产要素投入上加以有效限制,将投机者及落后的产能拒于门外。

对于现有企业,调减或暂停下游深加工补贴,有序疏导下游加工需求,避免低端加工产能过剩和无序同质竞争;政府应通过构建统一的信用体系,并提高环保、技术要求,倒逼现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换代,并通过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达到规模化经营;行业升级改造以后,逐步提升放开行业市场整体准入条件,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向更高水平的玉米精深加工发展,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扶持规模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资金和政策上重点扶持现代化规模企业,树立典型企业标杆,鼓励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薄弱环节,鼓励加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带动力大、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投资补贴,增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力量,促进其技术改造带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小,各地小散乱污企业较多,建议国家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进行规划,形成合理布局,对加工业的核心区、优势区做出新的区划,各主产省区进行积极扶优扶强,淘汰马铃薯淀粉实际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下的落后产能,使行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引导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1)调整加工企业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

从政策上放开和鼓励农产品收购中间环节的生存和发展,与时俱进,调整已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加工企业运营的相关政策规定。

(2)将玉米淀粉列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

玉米淀粉加工是粮食深加工的基础,是众多深加工产品的原料,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玉米淀粉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建议将玉米淀粉加工产品列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享受与其它初加工企业相同的减、免、退税政策,从而促进玉米淀粉加工业的稳定发展。

(3)淀粉深加工企业做好与种植主体更为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

各地的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基地的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走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原料基地建设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分享增值服务,推进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4)支持适合薯类淀粉的环保产业政策

由于马铃薯淀粉加工生产期短(每年3个月),气温低等特殊情况,普遍使用的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方式不能适用。

一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学习欧洲、日本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行业内总结推行了“有机肥水还田、发展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成功模式 ,并为此制定了实施团体标准《马铃薯淀粉工业有机肥水农田利用技术规范》(T/SIACN01-2018),有效地解决了生态、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根据《马铃薯淀粉工业有机肥水农田利用技术规范》(T/SIACN01-2018)中规定,生产1吨淀粉须配套农田1-1.2亩,提取蛋白后生产1吨淀粉须配套农田0.5-0.6亩。但是在一些缺乏土地条件的主产省,如宁夏、甘肃、贵州、云南等地都是山区,无法有效实施农田利用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在热絮凝提蛋白后,采用浓缩工艺进行综合利用或采用气浮、MBR膜处理、纳滤反渗透、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根据一些地区的实际证明,可实现间接达标排放,建设成本节约、节水节能,社会效益显著。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41号嘉泰国际大厦A座9层927-929室

电话:010-85966807

传真:010-85983697

E-mail:dfxhbgs@siacn.org.cn

扫一扫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5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282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583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

Copyright © 2025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282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583号 技术支持:富源科技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