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靠市场还是靠政策
国家临时收储玉米的价格,今年最新敲定在每斤1元,比去年每斤最多调低了一毛二分钱,这是2007年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以来的首次下调。这个细微的变化,向市场释放出信号:高价托底的临时收储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当国内外价差越来越大、国内玉米库存量越来越高、市场倒逼机制越来越强时,玉米价格该看政策的脸色,还是听市场的召唤?
政策干预,不能跟市场完全合拍
东北玉米种植大户王五厚,早在上个月就听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可能下调,他果断决定,把九月初先收上来的那部分玉米留着自家农场用,不卖。
王五厚:我们家的玉米收了以后不卖,自己有一个羊场、一个牛场,就给牛羊留着做饲料。
王五厚不再眼巴巴等着粮库收储,而是自己找出路,这恰恰说明了玉米临储政策的尴尬:政策干预,不能跟市场完全合拍。走到第八个年头的玉米临储政策,需要反思的很多。
这几年来,玉米临储价格基本只涨不跌,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下滑,国内临储收购的玉米,仓库多得堆不下,国内与进口玉米价差进一步拉大。显然,玉米的产供销,如果继续靠政府高价托底,已经走不通。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这样解释。
李国祥:临时收储政策是一个干预市场的政策,国内的玉米已经由过紧转为相对宽松甚至过剩的情况,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又没有随着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反应供求关系的,而且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玉米不适合财政大包大揽”
如果市场上玉米多了,价格也还是不能下降,那么索性给玉米设一个最低收购价行不行?一位国家相关部门人士说,实际上玉米的临储收购政策,已经偏离了“该出手时才出手”的想法,临储价已经类似于最低收购价,而玉米跟稻谷、小麦不同,不涉及口粮绝对安全,不适合财政大包大揽。
相关人士:你临时收储都走不下去,如果搞最低收购价,目前的困局只会更严重更难走。
财政不能大包大揽,那就应该有所取舍。当初,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籽四类农产品,先后被临时收储政策保护起来,如今,棉花、大豆、油菜籽的临储保护网已经取消,换了一种方式补贴农民,现在对玉米的保护是不是过度了?
相关人士:我们需不需要保护这么多品种?需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力度去保护?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下一步在农业整体保护不降低的情况下,是不是有必要优化(保护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
临时收储机制,保护农民利益的本意是好的,它的设计机制初衷也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僵化,最终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现在要改革这个僵化的临时收储机制,大家是有共识的,关键是怎么改?如果直接砍掉政策,完全由市场定价,这能不能行得通呢?
加工贸易企业主:玉米价格的涨跌,最好市场说了算
作为玉米加工贸易企业主,贾经理的看法,说出了大多数下游企业的心声,最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的涨跌,由市场说了算。
贾经理:对我们来说,能更好控制和把握行情,价格会随着市场行情波动。玉米集中上市的时候,价格肯定要落(降低),但是落(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东北包括全国区域都是,一般四月到十月期间,价格又会上来。
农户:取消临时收储不乐意
可是,如果政策踩“急刹车”,完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大多数农户又不乐意。
出台玉米临储政策,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稳定了农业生产,意义不容忽视,内蒙农户许胜全说,农民就怕丰收的时候,卖粮难。临时收储政策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这个担心。如果以后玉米丰收了,价钱却被压得很低,农民亏了本赔了钱,政府都不管,那农民还要不要种玉米呢?
许胜全:对我们来说,最有利的还是国家定价格,因为国家定价格相对来说对老百姓的补贴挺大的,你要市场来定价格,那些生产企业还不得压价啊,老百姓来说就得随着国家政策走,定啥样我们就算啥样。
进退两难如何选?
留有留的尴尬,退有退的难处,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玉米临储政策,真是进退两难。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今年下调玉米临储价格,政府干预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价格定在一块钱,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让临储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当然,程国强希望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政策“升级版”能带来更多惊喜。
程国强:今年的新粮马上就要上市,应该说是不得不所做的一个过渡性安排。我们期待从这一次临储政策调整以后,从明年开始,有新的政策,更加合理的、不扭曲市场的,也能够保护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出台。
从种种错综复杂的利益权衡中不难看出,临储政策的调整,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不过,目前大豆、棉花、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政策已经取消,这无疑是改革的信号。
返回列表